亲人亡故后,家人立即以放炮方式报丧,购置香、纸、鞭炮等祭品,邀请土先生、诸管事、端公、香堂师和蔑匠等人到场。左邻右舍循声前来帮忙,远方亲友闻讯前来参加葬礼。随后分发孝服,逝者嫡亲穿上孝服后,需在头上系一条白色布帕,即孝帕,并在孝帕尾部系上麻绳,意为披麻戴孝,亲朋前来吊唁只需佩戴孝帕。...
丧葬活动中,死者亲属需及时联系土先生、诸管事(师)、端公、香堂师和蔑匠等人士,他们是丧葬礼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土先生,即阴阳先生,负责择吉、安排仪式过程、确定寿棺摆放方位和墓地位置等。渝东北丧俗中,遗体安置方位须根据逝者生辰八字来决定,否则被认为不吉利。家园村因暂不具备火葬条件,故仍实行土葬,阴阳先生需结合逝者及其家人的信息选择一块良地。...
灵堂是举行丧葬仪式的重要场域,它是被符号性的仪式物品装饰了的仪式空间,随着村庄主干道上灵棚的搭建,仪式空间外化至整个宗族,甚至整个村庄。在关系上,逝者是灵堂的核心,族长或管事人领导族人完成灵堂布置,村民则作为“他者”成为仪式的旁观者和评价者。...
绘画自古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今人黑格尔对艺术的功能说道:“艺术的主旨有两个,或者服务于崇高的目的,或者服务于闲适的心情。”也就是说艺术的功能或是侧重于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教化,或是侧重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表现。墓室壁画不同于地面上的建筑壁画,也不同于表情达意的文人画,它受一定的创作制约,从丧葬制度上属于墓室明器一类的陪葬品,围绕墓主人多反映天、地、神、人或与墓主人相关的生活内容,虽然参与者也有宫廷级的大师,但自己能发挥的多是在人物表情仪态上的变化。如相貌丑陋、举止狠琐的宦官内侍;相貌堂堂、威武肃穆的将军仪卫;秀丽端庄、体态大方的侍女乐舞,奇形异貌、雄健有力的外来民族。这些都是艺术家对社会风尚的自我反映。...
墓室壁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观念性和传承性。墓室壁画是丧葬文化中艺术的传播和主导思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我国古代墓室壁画从清代上溯到西周时期,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正面介人并表现的。由最初的装饰图案到虚无缥缈到宗教神怪,再到后来的宫廷生活、家居生活等,并没有消极、颓废、悲伤、痛苦的情调,而是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纪念,呈现出一种享受和追求的心态,同时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墓室壁画坚信一个真理就是在对待死的观念上,它不像佛教的“三世轮回”、也不像基督教的“天堂之美”,它是一种现实的再现和延续,没有停留在死的过程中,而是着眼于未来(这里不包括个别墓室出现的一些庸俗、低调、花天酒地的壁画内容),我们仍然可以看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
墓室壁画的艺术性在于它的创造性和特殊性。鲁迅先生在论中国画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的深沉雄大、唐画的灿烂和线条流动如生、宋画的周密不苟。他说壁画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艺术地发展成为了传统“中国画”的主干,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形成,是从壁画的绘画传统上逐渐转移到绢和纸上来,它是中国绘画的奠基之石。那么,仅在《历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书中就记载了206位唐代画家,其中有180余人都曾参加过壁画的绘制和创作。如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奉诏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被世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和被尊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奉诏画《蜀道图》等。因墓室壁画的功能不属于观瞻和教化,虽有宫廷画师参与创作,然壁画多没有题记,也无法确切的知道作画之人,只能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绘画水平来判定。我们从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就能看到它的艺术成果,合理的布局、精心的设计、高超的画技、精美的葬具、繁杂的品类、丰富的内容、绚丽的色彩,几乎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据一些资料表明,凡画墓者,必为贵。虽然墓室壁画最终都埋于地下,但从出土的一些壁画来看,却不因没有观者而草率落笔。相反,一些壁画的艺术造型已超出了绢本、纸本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以其精美的壁画形式、丰富的壁画题材,是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代表。现有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代墓葬壁画的基本形式,但在图像内容上,也有时代特征的代表,在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出现了众多厘尾元素。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产生,玄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清谈,清谈之时雅士必持厘尾,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墓葬壁画受到特定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
墓葬壁画产生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和传统壁画文化的重要载体,墓葬壁画一般见于墓葬中的墓道顶部及两侧、雨道顶部及两侧以及墓室的四周和顶部。墓葬中的壁画一般取材于墓主人的口常活动以及送葬时的情形,也有很多诸如神话世界、贤人雅士、忠孝仁义、口月星辰等体裁的发现,墓葬壁画一般寄托了古代人对于身后世界的未知和对于墓主人死后享乐的向往。...
磁县地区北朝墓葬尤其是发现的东魏、北齐时期出土的墓葬、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墓室中普遍存在墓志,这和以往的汉代墓葬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对于墓主人身份具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传统礼制下的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盛行墓志的重要原因是自曹魏时期开始,曹魏武帝曹操励行薄葬,禁止墓前立碑,因而在发现的北朝高规格墓葬中,墓志上普遍雕琢精美的纹饰,既有飞龙纹饰,也有云气花鸟纹饰,墓葬中棺荐也体现着这样的特征,放置棺荐的石床既雕刻着莲花等具有佛教色彩的纹饰,也雕刻以二十四孝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儒家色彩的图案,这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演变趋势,这些图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人物形象大多体态袖长,同时人物呈现优美的动作,人物中夹杂着莲花、云气等纹饰,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绘画和造型上整体呈现出既古朴,又自然的艺术特点。...
“三礼”是通过丧葬仪式来实现追思亲人、报答亲恩的心愿的;“三礼”也认为在丧葬礼仪中可以体现做人是否具有“仁义礼智”。“节哀顺变”就是有礼有节地追思亲人的一种理论与实践。“节哀顺变”思想具体体现为节度和权变原则,“有节”是指丧葬的丧期要适度,在服丧的整个过程中要懂得节制,不宜过度悲伤,造成自我的伤害。“有权”指丧葬的权变性,即丧服制度应该能够协助丧亲者权宜处理生活事务。丧事的礼仪规范不能疏忽人情,相关制度不宜僵化,而应该基于人性与人情来调整与处置丧事。对待丧事应体现出儒家应有的中庸态度,不可不及也不能过度,灵活处理即可。这些都体现了不因为死者而伤害生者的“节制”原则。...
中国社会的伦理范型、制度架构、民族心理等都与亲亲、尊尊密不可分。中国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与孝以及它得以巩固的亲亲尊尊思想密不可分。丧服的规定是亲亲尊尊的外在表现。...
“慎终”是谨慎地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是说看看圣人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向古圣先贤学习。如若社会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都如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则社会风俗道德自然就变得敦厚了。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慎终追远”的思想贯穿始终。慎终追远的观念在丧葬事宜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祈求冥福、荫庇子孙等。下面,我们就以慎终追远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基调,对丧服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1)国外园林设计师对于情感的思考 虽然关于园林的情感设计成体系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但诸多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园林设计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精神”和“情感体验”为核心。例如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Topher Delaney)在住宅花园和康复性花园中对于花园主体使用者经历和情感的诊释和转译以及对“源”之思量的哲学思考。玛吉·奔(Maggie Peng)曾说:“通过对花园的创作过程,托弗尔·德莱尼探索了对生与死的理解。”(蒙小英和邹欲波,2005)著名的墨西哥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对现代主义中的纯粹功能主义的反对,主张建筑师不仅是肉体的居住场所,更重要的是我们精神的居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墓葬、墓地就像人类历史的博物馆一样,用特殊的方式向后人传达着几乎涉及到人类文化各个方面的信息。既往有关墓葬、墓地的相关研究更多的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死亡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以研究墓葬行为、陪葬品、墓地形式、风俗习惯以及随之所反映出来的生死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从而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这些研究资料虽然庞杂,却为我们的墓园设计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源。同时,本文是以“情感”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而人类的情感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这些背景资料的必要性所在。...
表面上看,神圣因素的减弱导致了仪式的变迁,然而深入思考可以发现,丧葬仪式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当社会关系的结构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即这种世俗思想心理跟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在传统社会中,自然村落是总体社会中的一个局部,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村落中的人们必须互帮互助,结成一个紧密的集体才能对抗外界的突发事件。...
研究表明:“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祭祀活动与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谭蝉雪在《三教融合的敦煌丧俗》一文中,认为“敦煌的丧俗既保留了儒、道和民间信仰的传统,又受着佛教东渐的直接影响,所以与中原丧俗有相同的一面,亦有迥异之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敦煌丧葬活动中六种仪程的描述,详细说明了敦煌丧葬仪式的特点。...
我国各大城市现有的公墓,大多是沿用历史留下来的公墓区,加以修整并没有再进行规划就成为现在的公墓区,在急剧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地段现已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黄金地段,其次,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有人不惜花重金买下风水好的位置,并且各个墓地建设形式不一,造成公墓内部整体结构布局的不统一,影响了整体城市的美观。...
在风水盛行的现如今,尤其是在没有公墓的中小城市,花钱请风水先生选墓地,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财力,目前的现状是风水先生的风水技术着实不能令人恭维,几经周折选择好风水宝地,开始修建坟墓,水泥,木材,砖块,一座墓地的耗费不算大,如果将大家各地一年修建的墓地加起来,这个耗费不免是个大数目。不仅如此,还有风水宝地,修建墓地要修建的足够奢华以对得起这块宝地之誉,网上有报道说湖南衡南县有官员建造豪华墓地,从网上的图片看该墓园依山傍水,远看像一祠堂,有牌坊似的门,中央刻有“刘氏陵墓”两边刻有对联,旁边有石狮守护,接着是石阶,石阶两旁是汉白玉栏杆,并雕龙画凤,然后才隐约看见墓家,气势恢宏,堪称奢华。城市中不能这样建造,但公墓也有天价墓地,太原市内一个公共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墓地价格从2万元起,到5万,8万,11万不等,面积都差不多大小,都在3平米到4平米左右,根据位置的不同而价格不同,就在这个墓园里,还开发了78平米的“阴宅楼王”售价200万元,这样的奢华怎能不是浪费。...
按照古时候的丧俗,人往生之后,普遍会放一些物品在墓穴之中,有的是真实的器物,有的是形式上的,这些器物有专有的称谓一明器。按照古人的想法,人死后只是到另一个世界,他们仍然生活,因此这些随葬品必不可少。但是对于一般贫困的家庭来说,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来购置随葬品,于是就有了纸币放在墓中这样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平衡。近代的考古证实上古时期的墓穴中就有了明器的出现。《礼记·檀弓下》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当灵者,自古有也。明器之道也。孔子肯定明器之礼节,但是不认同这种行为。...
《金瓶梅》第六回中描写何九在看武大入殆时的情景,当何九揭开盖着脸的白布看到武大郎的外貌描写是脸色黑红,眼珠突出,嘴唇黑紫而且还有牙印,指甲也变了颜色等等这些异象的时候,知道这其中有蹊跷的何九在火化武大郎的尸体后留下了证据,为口后武松杀嫂为兄报仇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