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是谨慎地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是说看看圣人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向古圣先贤学习。如若社会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都如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则社会风俗道德自然就变得敦厚了。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慎终追远”的思想贯穿始终。慎终追远的观念在丧葬事宜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祈求冥福、荫庇子孙等。下面,我们就以慎终追远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基调,对丧服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苏州名流园,上海公墓
儒家的丧礼中包含的人伦孝道意识,在于让人们达到“慎终追远”目的。“慎终”表达生者的哀伤。“追远”更多的表达的是追思先贤,继承遗志。在丧葬礼仪中“慎重追远”的意义是让人们记住品德高尚的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先人在世未完成的事有待后辈完成。孔子认为,“孝”就是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完成的事。追远是指在人死后继续追养尽孝。丧葬礼仪的孝道精神是尊亲敬老,孝道精神贯穿在丧礼的整个过程。丧礼中的孝道思想是作为人子的道德责父母在世时,就恭敬地奉养,为在世之孝;父母去世,就悲哀地按照礼法葬诚敬地祭奠,深深地怀念父母,为其追孝。此所谓“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思终身弗辱也。”
慎终追远的思想在丧葬伦理中的主要内涵是认真对待人生的终结,以隆重而深厚的态度在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哀悼亲人的离别。儒家“慎重追远”的道德观念是在孝道观中体现的,这种思想观念贯穿人的一生。在丧葬伦理中“慎重追远”的道德观念形成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十分注重现实生活的,生的意义在此语境下也就变得格外重大了,作为生的对立面,死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荀子·礼论》所说:“生,人之始;死,人之终。”华夏民族挖掘生之意味及其价值,为求身心健康、长生不老而摸索出一系列的修身、养性、防身、养生的理论和妙方,将生的欲望推向了极至。所以“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 (《列子·亡瑞》)正因为人们都渴望长生,而不愿老死,而人又不能不老死,所以作为结束生命的死就显得格外令人哀伤了。
其二,儒家向来重人伦,厚亲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儒家对待丧葬礼仪的基本态度。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也不主张死后有灵魂的存在,但却非常重视丧葬之礼。儒家认为人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必然会表现出哀痛之情,而丧葬之礼正是人们表达这种哀痛情感的适当方式。儒家以“孝”表达人的仁心,丧葬之礼是孝道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儒家的孝道,子女对长辈在生之时要尽心尽力侍奉,一旦尊者长辈去世,也必须极尽孝道。儒家以此把孝道作为连接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对于儒家而言,这里的彼岸世界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甚至儒家对于彼岸世界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刻意回避。比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后人在父母生前不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而受到国法家法族规的制裁。长辈一旦过世而不能有一场最低规格的葬礼,那么,后人同样会被社会典论所谴责。“慎终追远”是对亡者一生的真切哀思与深情追忆,也是对“孝”的深化,稳固一种由家及国的道德基础。“三礼”的丧礼记述都以“慎终追远”为基调。通过服制、仪式过程等以“孝”为基础的道德追求,表达对亲人的爱敬之情,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丧礼的整个过程强调要身体力行,感悟“爱”和“敬”,然后通过丧礼的教化功能,推广和实践“爱”与“敬”的思想,维护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