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以其精美的壁画形式、丰富的壁画题材,是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代表。现有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代墓葬壁画的基本形式,但在图像内容上,也有时代特征的代表,在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出现了众多厘尾元素。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产生,玄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清谈,清谈之时雅士必持厘尾,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墓葬壁画受到特定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
苏州名流园,上海公墓
魏晋南北朝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于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汉族除少量留在北方,大量汉族人迁居到南方,因而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多元化,一方面由于佛教等外来宗教传入,另一方面,传统的儒家观念更新,道教影响以及玄学产生,社会文化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受到中原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互影响,导致这一时期墓葬壁画的形式出现了较前代更为显著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也是世家大族的黄金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以“范阳卢氏”、“琢郡李氏”、“琅哪王氏”为代表的五姓七家,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地域色彩浓厚,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在南方世家大族的帮助下建立东晋,由于气候、地理的变更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南朝的墓葬大多为砖室墓,壁画也多采用模印砖画,反观北方,由于五胡乱华,匈奴、鲜卑、揭、氏、羌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因而中原地区固有的丧葬文化更新,少数民族皇室墓葬和墓葬壁画出现了类似于汉族的题材变动,而北方汉族墓葬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少数民族特点,整体来说北朝的墓葬壁画艺术水平较高,自六镇之乱后,北魏分裂,以关中西魏、北周时期和关东东魏、北齐时期的墓葬壁画最为突出。
关中地区的西魏和北周政权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由于关中地区受到战乱影响较大,因而关中地区经济水平远低于关中的东魏、北齐政权,因此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西魏、北周墓葬的壁画规模和水平都不及东魏、北齐时期,除此之外,关中地区的墓葬壁画保存程度不理想,但也有少数精美的壁画出现,其中以上个世纪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的李贤夫妇合葬墓为代表,李贤墓中墓室四壁绘有侍从图,拥有数量较多的人物形象,但这些人物形象较为独立,绘画方面人物形象线条比较生硬,以凹凸的画法描绘了人物的面部形象,以鼻侧和眼部的描绘最为突出,但过分应用技巧却显得有些失真,面容远远没有北齐墓葬壁画的人物形生动,体态和面容僵硬而不够真实,虽显示出平直却不消瘦的人物体态,但人物形象上也显示出局促的特点。
关东地区的东魏和北齐政权以邺城(今河北磁县和河南安阳一带)为中心,在此地区上个世纪,在磁县接连发掘出大量北朝墓葬,其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墓葬壁画,这些墓葬壁画数量多,构图精美,填补了考古以及美术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更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这些北朝墓葬群中,早在曹魏年间,邺城就曾是曹魏首都,西晋统一后都城也定为邺城,此后北方王朝多集中于邺城建都,虽北魏时国都迁为了洛阳,但不久北魏分裂,东魏也是建都于邺城,随后北齐取代东魏,将邺城定为首都,可以说在隋朝之前,邺城在北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阶段,邺城拥有大量人口,文化思想的交流活跃,同时受各种文化影响较多,这集中体现在了墓葬壁画上,上世纪起,在磁县接连发掘出大量北朝墓葬,其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墓葬壁画,这些墓葬壁画数量多,构图精美,填补了考古以及美术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更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这些北朝墓葬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湾漳大墓、北齐冯诩王高润墓,这些墓葬规格较高,大多为皇室以及贵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邺城之外,东魏和北周的另一个重要的城市为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的地位大致为东魏和北齐政权的陪都,同时晋阳也是东魏和西魏、北周和北齐的主要争夺战场,同样在上个世纪,在晋阳也陆续发现了一批具备鲜明的北朝特征的墓葬,由于在政治地位上晋阳没有邺城那种显著,因而晋阳墓葬的规格较低,但仍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整体与古邺城墓葬壁画类似。
整体来说,南北朝的时间较短,关中地区的西魏、北周政权和关东地区的东魏、北齐政权大多短命,因此在后世传出的史料中缺乏必要的文物辅证,对我们来说,我们对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很少,因而在关中地区以及晋阳、邺城地区发现的众多北朝墓葬,尤其这些墓葬壁画和随葬文物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对此时期的空白,对一个艺术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实物的出土帮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到关中地区的西魏、北周政权和关东地区的东魏、北齐政权的艺术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