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画的艺术性在于它的创造性和特殊性。鲁迅先生在论中国画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的深沉雄大、唐画的灿烂和线条流动如生、宋画的周密不苟。他说壁画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艺术地发展成为了传统“中国画”的主干,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形成,是从壁画的绘画传统上逐渐转移到绢和纸上来,它是中国绘画的奠基之石。那么,仅在《历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书中就记载了206位唐代画家,其中有180余人都曾参加过壁画的绘制和创作。如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奉诏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被世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和被尊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奉诏画《蜀道图》等。因墓室壁画的功能不属于观瞻和教化,虽有宫廷画师参与创作,然壁画多没有题记,也无法确切的知道作画之人,只能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绘画水平来判定。我们从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就能看到它的艺术成果,合理的布局、精心的设计、高超的画技、精美的葬具、繁杂的品类、丰富的内容、绚丽的色彩,几乎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据一些资料表明,凡画墓者,必为贵。虽然墓室壁画最终都埋于地下,但从出土的一些壁画来看,却不因没有观者而草率落笔。相反,一些壁画的艺术造型已超出了绢本、纸本的作品。
苏州名流园,上海公墓
对于墓室壁画来说,宣扬与体现是一种表现形式,仿真与还原是一种艺术提炼,如何把一种悲伤化作一种唯美,把一种实物变作一种精神,是需要从传统的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绘制方法上,早期壁画一般直接在砖石面上或墙面上作画,后期逐渐形成了一套绘制方法,即“一朽、二落、三成”。在构图处理上,采用传统的鸟瞰式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画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墨线勾稿、单线平涂、工笔重彩、晕染、点染、叠染、随线敷彩、界画、贴金、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等多种绘画技法。线条多以铁线描、兰叶描和来自西域画法的晕染法为主。在艺术处理上,把现实的虚拟化、虚拟的自由化、严格的情趣化、精细的简单化、复杂的场面化、等级的生活化等等。特别是唐代,墓室壁画不管从营造构建、制作技术、涉猎内容和绘画水平都达到了顶端,无可超越。如唐代“影作木构件”的科学建筑示意比拟;“天体图”与方形墓室形成“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山水、花鸟、树木、瑞石等自然与神灵、人物的有机结合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壁画作品,欣赏古人是如何选择和表现作品内容的?如何在粗糙的材质上运用绘画技法的?如何把绘画与建筑构成达到一个协调的关系?如何在特殊的环境里完成复杂的创作?如何将艺术规律与法则通过这种表现来继承和发展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