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返回大致在早上六七点钟,帮忙人已经准备好早饭。亲友把骨灰盒送往山上前,丧家要请送葬的亲友吃饭,村里把这顿饭称为“送殡饭”。...
道场结束后,死人头首用前一晚买的水给逝者洗脸,“毛巾沾湿,在死人脸上转几圈,不碰到死人的脸,洗好了再把水倒掉”。死人头首边洗边嘱咐死者,“脸洗干净,你上天拜菩萨去,做客人去。你金河桥、银河桥多走,烂河桥少过”。’这些话里充满了对死者世界的想象,有的老人说烂河桥是烂木头的桥,“掉下去了,里面的牛头马面、蛇会把死人吃掉的”。...
买水仪式在出丧前一天傍晚(四点钟左右),逝者的亲友们头戴白帽、手拿香从家里出发,顺着河水流动的方向走到埠头为逝者买水。...
讫佬语里称办丧事为“披塔里”。务川讫佬族丧葬风俗虽多种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人的“死”与“生”展开...
西南地区宋墓的结构、形制、装饰、随葬品等都反映着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与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信仰都有紧密的联系。关于西南地区宋代葬制葬俗的研究,如赵忠波的《从葬制葬俗变革看社会变迁》一文在对四川盆地宋墓进行了分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宋墓所体现的独特葬制、葬俗,进而揭示出宋墓变革的原因。霍巍、黄伟著《四川丧葬文化》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四川宋墓的墓葬形制、石刻雕刻艺术、神怪俑、镇墓石刻文字等当中所表现出的丧葬文化与丧葬习俗。...
西南地区宋墓中的装饰图案主要集中在石室墓中,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例如盛伟的《四川广元宋墓石刻》、赵兰的《从实物到象征一一丧葬世俗化转向下的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装饰》以及沈仲常、陈建中的《四川昭化县迪迥乡的宋墓石刻》皆对西南局部地区宋墓石刻装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另外,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对西南地区墓葬装饰部分涉及,如张梦纳在《南方宋墓装饰题材的区域性研究》一文中将南方宋墓装饰题材分为六个区域,其中涉及到对西南地区宋墓装饰的分区的研究,并对宋墓装饰所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韩小因的《宋代墓葬装饰研究》一文,部分通过对川渝贵地区的宋代砖石雕壁画墓的墓葬形制、装饰布局、装饰内容的区域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这一地区宋墓装饰的典型组合及主要流行图案。此类文章研究的主题虽不是西南地区宋墓装饰,但将该地区宋墓装饰纳入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南地区宋墓装饰的特征。...
丧葬礼俗是梅山社会中的大事,讲究隆重,因为隆重就受人尊重,这也是家族显示力量、巩固地的好时机。其中,尤其重视参加丧礼人的身份地位。如丧礼中有头面的人多,丧家和本族名望就会提高,乡邻就会另眼相看。这“朝中有人”是一种炫耀心理,即人贵势大和人多势众,是家族地位和势力的显示。...
丧事是集体、群体性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传统社会里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就丧葬活动参与者的范围和层次,梅山地区各民族有着基本类似的规格,一般为: ...
从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中,已部分涉及到梅山丧俗的综合功能,因梅山丧俗功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梅山丧俗的传承和延续,其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故本节详细阐明梅山丧俗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通过对邦协布朗族,汉族丧葬习俗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其不同之处。 第一,汉族葬前要看风水、择吉地,土葬,即把亡人装入棺材,将棺材埋入土中。墓地大小体现家族的实力,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布朗族多是火葬,不用棺材,不选坟址,甚至是叠葬,这种节简的方式值得提倡。...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讲究重睑厚葬。汉族老人一过六十岁,子女就开始操办寿棺,寿棺多用柏木做成,一般为本色或刷成土红色,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
天启《滇志》“浦人”条记载“蒲人—葬用莎罗布裹尸而焚之。”据史料记载,双江布朗族的先民多沿袭火葬习俗。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实行木棺土葬。邦协布朗人死后一般实行火葬,老年人死了用火葬,火葬后再把骨灰盛入小土罐内安埋。青年人和工伤死亡、自杀惨死者用土葬,村子后面有公共的墓地,墓地设在寨边的树林中,这是祖先鬼灵所在的地方,平常不允许人去,墓地周围的树木砍不得,不能在此解便。这反映了布朗族爱护森林,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愿望。人死后,沐浴、换新装,口含碎银,白布裹尸。...
桑植县土家族的传统佛事丧葬仪式只是土家文化的表层现象,而在它深层内涵中潜藏着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佛事丧葬的特征和内涵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价值观无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深扎在土家人的心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养儿防老”的思想、因果报应的善恶思想、宗教迷信的思想。...
桑植县土家族佛事丧葬习俗是揉合了儒释道文化因素的土家文化,这说明儒释道文化对土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影响和渗透加速了土家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统治阶级为了满足长治久安,总是不断的推介及其运用符合自己利益的文化,以至成为影响社会和民族的文化。...
显然,在土家族的佛事丧葬民俗文化中,原始宗教色彩浓厚,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交织盛行。然而随其迁徙历程、社会形态的变更,几经擅变,人为宗教渗透在丧葬习俗中,正如前面所述,土家族佛事丧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揉合,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的精神。...
人一断气,治丧活动即开始。孝子们请丧主,丧主为死者擦洗、穿衣并在堂屋用木板搭灵床停尸。由于棺材有“长材’和“座儿’两种,所以尸体平放于木板之上或捆成坐立状放入“座)L"中。停尸完毕后,丧主点灯k}桑,敬献祭食,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男孝子剃头,女孝子摘除首饰,辫套(装辫子的绣花套子)翻背。除为丧主提供治丧费用之外,孝子的任务是守灵。女性在灵堂内“哭丧’,即每当有人来祭奠,便以一种悠长、悲哀的调子哭述死者生前的好处,表达思念之情;男性则守候在灵堂门口,与来祭者一同祭奠亡灵。...
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也为了减轻子孙的经济负担,惶源“家西番,中体弱多病者或50岁以后的老人备办他们的一些必要的丧葬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棺木和寿衣。棺木以柏木为上等,柳木次之。因为柏木被称为香木,死者安卧于柏木棺材中,自然被视为一种享受,所以老人也以自己晚年备有一副柏木棺材为荣。 ...
对于居丧婚娶习俗,因其违礼,律法将之纳入调整范围之内。但是考虑到各种人情、风俗因素,因此不仅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对之抱以宽容的态度,甚至皇帝、士大夫都能制定、允许变通的作法。清初,巡视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掌京裴道事监察御史石介列述直隶和南直地区的丧娶之风,要求皇帝予以通伤禁止:...
1)制哀杖:用高粱杆截成七十到八十公分长,抹上浆糊,螺旋型地缠上一层一边毛的二指宽的白纸条。根数按孝子多少而定,宁多勿少。出殡时全部带到坟地,埋葬亡人后全部插到坟墓上。...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入殓”在死后的当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睑。入睑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清净身体,用一个小答帚在死者的身体上象征性地扫几下,叫做“扫富贵”,孝子一齐喊叫:x x x给你净净身。然后,用一个锅盖接着这些扫的灰尘,再倒进粱敦里,据说是要五谷丰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