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悦来镇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断头锣鼓会多次运用到仪式中。主要用于守夜、做道场、哭丧、送葬、安埋这几个仪式程序中。...
土家族丧葬仪式环节纷繁复杂,从亡者离世一刻起,主要包括丧仪准备、报丧、入殆、择期选地、闭殆、灵堂陈设、哭丧、做道场、开台、坐夜、上山、送葬、下葬等多个仪式流程环节。...
于任何民族而言,死亡礼仪在人生礼仪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土家族也不例外。在土家族,丧葬仪式也是土家族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人生礼仪的最后的“告别仪式”。土家人百年归山后,亡者的后辈为其举办包含歌、舞、乐、鼓的土家葬礼,表示对亡人一路走好的祝愿,也是对亡者一生美德的总结,更是亲人对亡者最后的追掉。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有:火葬、悬棺葬、土葬,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时至今口,在土家族民间除土葬外的其他丧葬仪式已经不复存在,很多丧葬仪式也大多汉化或与周边民族同化。但是无论什么类型的丧葬仪式,所有的重大活动都会运用到锣鼓,由此可见锣鼓在土家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小米多村彝族的麻轰曲典型的特征是有“吹”无“打”,也就是组合为“对对麻轰”,即为两支音区一样、大小相同的木琐呐一起吹奏,无锣、鼓和擦等打击乐器。由于都是民间师傅自己制作,所以在音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成对制作,才能保证吹奏时音准相合。...
小米多村彝族丧葬仪式和音乐都保留了传统的流程,其中运用在丧葬仪式中的音乐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含了毕摩唱诵的经书和歌舞“喀红观”;第二类为彝族琐呐的乐曲。仪式音乐在葬礼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规矩,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
包含了致悼词和开孝两个环节。悼词这一部分由毕摩吟诵,内容根据亡者的生平事迹来安排,也可吟唱相应的经书。通常,毕摩在致悼词时唱诵《吊丧祭文》,其中记录了尼能、实勺、举遏、六祖、武色吞、卓洛举、武乍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吊丧驱邪情况,讲述君死民哭灵,父母死子女哭灵,妻死夫哭灵,贤妻祭奠夫,陈述了君爱民、民拥君,父母爱子女、子女敬父母之情以及夫妻互敬互爱之情等等。...
随着殡葬改革合法性叙事的逐步深化,田村的殡葬改革工作也拉开了帷幕。整体来看,由于交通区隔、环境闭塞等原因,在1997年全国开始在农村开展殡葬改革时,田村所在地州的大部分地区的殡葬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仅停留在改革口号上。田村的殡葬改革工作也并非启动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当地县城殡葬服务水平的低下与火葬费用高昂。整个县城只有一个殡仪馆,从田村到县城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路程。一次火化需要支付来回的殡仪车车费、火化费、骨灰盒费、遗体寄存费,这些费用差不多共需3000多元,这一笔开销对于田村村民来说己经是一个季度的家庭收入,因此,村民总是不愿意额外的花费这一笔火化支出。加之田村传统殡葬观念中认为火化不吉利,使得田村殡葬改革进程停滞不前。...
反奢节俭是田村宣传殡葬改革的另一个益处,主要指向的是传统殡葬习俗因繁杂仪式程序而带来的铺张浪费。村委干部对殡葬改革反奢节俭的宣传往往将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强调殡葬改革是破除部分传统殡葬陋俗的社会改革,是决战脱贫攻坚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改革,是解决村民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的重要改革。...
于保护环境而言,政策层面的宣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土葬中遗体长期埋藏在地下,会对土壤、地下水资源等造成严重污染,而大肆焚烧纸钱也会导致空气受到污染。二是大肆砍伐木材用以制作棺木,浪费了大量木材资源,不利于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对于保护环境这一点,田村干部是这样做群众思想工作的:...
这一个空间范围主要是在葬礼仪式中的休息空间,行动者可以在这里和别人进行情感沟通,在这个空间范围中,来吊唁的亲友也可以聊天、帮忙做饭,聚在一起吃席,在此空间之内,向逝者的亲属表达惋惜、关切之情,而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悲伤的情绪将会在此空间区域中得到表达。而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沟通,则是其表达自身伤感情绪的重要途径。...
整个丧葬仪式都是由行动者在现实空间中组织出来的,行动者通过有序的开展丧葬仪式中的各项仪式活动来展示丧葬仪式的这种逻辑秩序。具体而言,将丧葬仪式置于空间这一视域下,首先,通过在空间中的分类化的实践,丧葬仪式能够一种具有“差别”意义的分类社会秩序表达出来,同时,在丧葬仪式举行的过程中,受到空间分类的影响,能够在仪式中构建一种“差序”秩序。将其与空间分类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表达出一种以“分类”为核心思想的社会机构框架。...
从时间维度出发,丧葬仪式主要能够表现出线性的时间变化。在这个线性的动态变化中,参与仪式的行动者在组织方面会出现转化或重构。根据维克特纳的观点,在仪式中,不仅包含着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涉及的危机仪同时在仪式中,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分离、阈限与融合。...
亲人亡故后,家人立即以放炮方式报丧,购置香、纸、鞭炮等祭品,邀请土先生、诸管事、端公、香堂师和蔑匠等人到场。左邻右舍循声前来帮忙,远方亲友闻讯前来参加葬礼。随后分发孝服,逝者嫡亲穿上孝服后,需在头上系一条白色布帕,即孝帕,并在孝帕尾部系上麻绳,意为披麻戴孝,亲朋前来吊唁只需佩戴孝帕。...
丧葬活动中,死者亲属需及时联系土先生、诸管事(师)、端公、香堂师和蔑匠等人士,他们是丧葬礼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土先生,即阴阳先生,负责择吉、安排仪式过程、确定寿棺摆放方位和墓地位置等。渝东北丧俗中,遗体安置方位须根据逝者生辰八字来决定,否则被认为不吉利。家园村因暂不具备火葬条件,故仍实行土葬,阴阳先生需结合逝者及其家人的信息选择一块良地。...
灵堂是举行丧葬仪式的重要场域,它是被符号性的仪式物品装饰了的仪式空间,随着村庄主干道上灵棚的搭建,仪式空间外化至整个宗族,甚至整个村庄。在关系上,逝者是灵堂的核心,族长或管事人领导族人完成灵堂布置,村民则作为“他者”成为仪式的旁观者和评价者。...
绘画自古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今人黑格尔对艺术的功能说道:“艺术的主旨有两个,或者服务于崇高的目的,或者服务于闲适的心情。”也就是说艺术的功能或是侧重于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教化,或是侧重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表现。墓室壁画不同于地面上的建筑壁画,也不同于表情达意的文人画,它受一定的创作制约,从丧葬制度上属于墓室明器一类的陪葬品,围绕墓主人多反映天、地、神、人或与墓主人相关的生活内容,虽然参与者也有宫廷级的大师,但自己能发挥的多是在人物表情仪态上的变化。如相貌丑陋、举止狠琐的宦官内侍;相貌堂堂、威武肃穆的将军仪卫;秀丽端庄、体态大方的侍女乐舞,奇形异貌、雄健有力的外来民族。这些都是艺术家对社会风尚的自我反映。...
墓室壁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观念性和传承性。墓室壁画是丧葬文化中艺术的传播和主导思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我国古代墓室壁画从清代上溯到西周时期,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正面介人并表现的。由最初的装饰图案到虚无缥缈到宗教神怪,再到后来的宫廷生活、家居生活等,并没有消极、颓废、悲伤、痛苦的情调,而是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纪念,呈现出一种享受和追求的心态,同时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墓室壁画坚信一个真理就是在对待死的观念上,它不像佛教的“三世轮回”、也不像基督教的“天堂之美”,它是一种现实的再现和延续,没有停留在死的过程中,而是着眼于未来(这里不包括个别墓室出现的一些庸俗、低调、花天酒地的壁画内容),我们仍然可以看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
墓室壁画的艺术性在于它的创造性和特殊性。鲁迅先生在论中国画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的深沉雄大、唐画的灿烂和线条流动如生、宋画的周密不苟。他说壁画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艺术地发展成为了传统“中国画”的主干,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形成,是从壁画的绘画传统上逐渐转移到绢和纸上来,它是中国绘画的奠基之石。那么,仅在《历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书中就记载了206位唐代画家,其中有180余人都曾参加过壁画的绘制和创作。如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奉诏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被世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和被尊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奉诏画《蜀道图》等。因墓室壁画的功能不属于观瞻和教化,虽有宫廷画师参与创作,然壁画多没有题记,也无法确切的知道作画之人,只能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绘画水平来判定。我们从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就能看到它的艺术成果,合理的布局、精心的设计、高超的画技、精美的葬具、繁杂的品类、丰富的内容、绚丽的色彩,几乎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据一些资料表明,凡画墓者,必为贵。虽然墓室壁画最终都埋于地下,但从出土的一些壁画来看,却不因没有观者而草率落笔。相反,一些壁画的艺术造型已超出了绢本、纸本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以其精美的壁画形式、丰富的壁画题材,是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代表。现有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代墓葬壁画的基本形式,但在图像内容上,也有时代特征的代表,在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出现了众多厘尾元素。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产生,玄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清谈,清谈之时雅士必持厘尾,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墓葬壁画受到特定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
墓葬壁画产生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和传统壁画文化的重要载体,墓葬壁画一般见于墓葬中的墓道顶部及两侧、雨道顶部及两侧以及墓室的四周和顶部。墓葬中的壁画一般取材于墓主人的口常活动以及送葬时的情形,也有很多诸如神话世界、贤人雅士、忠孝仁义、口月星辰等体裁的发现,墓葬壁画一般寄托了古代人对于身后世界的未知和对于墓主人死后享乐的向往。...